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估计今后一个时期,估计10年-20年左右,我相信能源竞争是个大问题,在世界上都是大问题。在全球气候议题重新上了热度的大前提下,石油价格要想再度冲上去,恐怕有很大困难,除非有“意外情况”发生。正常情况下,在气候问题全球谋划布局的条件下,这个石油价格是上不去的。这从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上也可以看得到,其中很重要的一项,花钱较多的一项,就是鼓励电动汽车,完善大规模的充电桩布局。 

那么美欧的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对于新能源技术路线有何影响呢?究竟是继续走电能,还是走氢能呢? 

我的看法是,一方面电能利用,在新能源车也就是电动车领域,已经先入为主,建立起巨大的标准壁垒,把社会拖入电动车,实际就是电能利用的领域。社会从这其中挣脱出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种挣脱意味着要淘汰、废弃大规模的成本,比如充电桩的建设和布局。现在中国也引进了特斯拉,为电动车的大规模运用,进一步提升了热度和市场占有率。 

氢能,虽然大家看到了前景,但起步晚于电能,声势上也差不少,各国计划、规模上就更吃亏了。不过气候问题的严峻性,对于中国来说,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如何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这是中国能源问题的重中之重,电能对此其实是瞎扯淡,电动车终究是用电的,还是要用石油、煤炭来发电的,水电又是以环境和航运为双重代价的。所以,我看中国还是有可能不走寻常路,反而有可能在氢能利用上,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为全球气候变化做出实质性巨大贡献,同时大力发展新产业,推动经济增长。 

所以从能源形势的总体来看,世界实质是在走向电能方向,而中国有可能走向氢能。当然目前这仅仅是一种基于条件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实质政策取向,要考虑的因素比这复杂的多,因为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争论的意义实际是政策的成本和效率,但从产业的角度来看,那就是生意了。中国历史上的战略性谋篇布局,更多的还是跟着别人走,往往是在走一段之后,再停下来想,所以这个问题今后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话题:



0

推荐

陈功

陈功

8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我是一位,没拿过特殊津贴的专家,之所以称为是“专家”,只是因为确实做了一辈子。我完全自学成才,跟任何中国的大学都没有关系,今后也不会有关系。我没有学生,也不靠学生关系。 我没有任何官方职务,立场完全中立。写过几本小书,每个字都是自己写的。没有得到过任何官方的资助和支持,但确实得到过大量官方资金。办法就两个,一个是拿知识劳动来交换,真有用的东西,自然有人拿钱来换,官方和企业都一样;另一个是每天只睡几小时,几十年如一日,做牛做马做出来的。 我只做一件事,就是现在的事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