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6月18日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强调了“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7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企业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很显然,这是2020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地缘政治形势变化后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尽管中央领导层明确有意避免“中国经济再次封闭发展”的舆论,但结合目前的现状,尤其是地缘政治的处境以及国内财政状况等因素考虑,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重点恐怕将不可避免的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作为地缘政治的分析研究结构,安邦也相应地在较早以前提出了“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城市更新”、“全面建设消费型社会”等战略性应对的政策建议。不过,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性参与者,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在于:“内循环”背景下的“一带一路”,未来将何去何从呢?

对于“一带一路”的起源、发展以及异化问题,安邦较早前已经通过专门的政策研究报告作了详尽的分析,对于“一带一路”的未来,我们也在2019年的时间背景下给出了我们所能提供的最好建议。尽管“一带一路”已经多少偏离了其出台之初的战略目标,但我们仍然坚信的一点是,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用地缘政治手段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一带一路”是有其战略性意义的。不过,如今的国际环境现实也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一带一路”正处于激烈地缘政治博弈的漩涡当中,未来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尽管时间上仅仅只过去了不到一年,但如今的国际环境同2019年相比已经出现了本质改变。数十年来,虽然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在中国是众所周知,但依旧有很多人不愿意看到,也不愿意相信,这一天终于来临,中美已经彻底进入了全面对抗与全面脱钩的节奏之中,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态度也呈现日益的清晰化。未来世界对于中国的态度,现在已经不是好坏、有无的问题,只是时间和策略的问题!此外,除了国际因素之外,疫情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外汇储备的下跌,庞大规模债务风险的存在,都使得中国自身也很难按照原来的剧本来实现“一带一路”。事实上,根据中国外交部的官方数据显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已有30-40%的项目处于停滞状态。现在因为香港问题以及中英关系的迅速恶化,甚至有可能导致英国退出“亚投行”。因此,总体来看,情况可以说非常不乐观。

了解安邦过去对于“一带一路”研究的人都很清楚,我们曾经提出了“一带一路”未来的三种可能性:维持现状,战略放弃或者进行结构性的改革。现在可能是认真看待安邦预测的价值和分析价值的时候了。

“形势”,实际是一种笼统的感觉,不能说毫无意义,但实际意义并不大,而且是非专业性的看法。只有将“形势”通过科学研究,在各种信息研究的基础上被抽象成为逻辑和证据的时候,“形势”才具有现实指引的意义。从逻辑上看,“一带一路”的三种可能性,实际是“一带一路”仅有的三个方向。

“维持现状”,意味着“一带一路”将会继续保持原有的投资规模和战略方向,继续干下去,但这样做下去,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基本无法持续,这是客观现实。“战略放弃”,虽然在压力之下,看来似乎已经有着越来越大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是以中国的全面国际失败为基础,因而有着过高和太大的政治成本。即便是以一种“无言的结局”而告终结,也是同样如此。最后剩下的选项,就是“结构性的改革”,这是在中国政策重点全面收缩背景下,有可能成为最优选择的地缘政治选项。

问题在于结构性的改革,究竟应该怎样改革呢?

在世界地缘政治舞台上比较有弹性和前景的定义,应该回归“共同市场的建设”。这个“共同市场的建设”与“建设共同市场”并不相同,“建设共同市场”,是国际性的、以共同贸易和法律标准为基础的体系性建设。原本安邦有关“一带一路”的倡议和研究,围绕的大目标就是共同市场的建设。现在国内外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本质上的很大改变,建设共同市场的体系,很难实现,成本太高,中国的现有资源已经无法应付。这种情况下,“一带一路”的战略重点转而寻求“共同市场的建设”,就是一个合理的选项。

所以说,今后一个时期的“共同市场的建设”,重在世界大市场的建构,而中国也是世界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病毒疫情的冲击下,世界经济以及世界各国均在2020/2021年度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压力很大,“一带一路”因应做出调整是很自然的。首先是要维持全球市场的体量和开放度,因此世界大市场的建构,就有了积极意义,这是维持世界经济稳定的关键措施之一。如果不这样做,世界经济将会进一步急剧萎缩,打击世界各国的就业和收入,甚至蔓延到金融领域,在未来造成更为严重的萧条后果。其次是中国是世界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市场将会进一步保持开放,融入世界大市场,让中国经济的体量和市场容量,成为在经济危机关头支撑世界市场的关键力量之一。

从“建设共同市场”,转变为“共同市场的建设”,这样的变化,不但解决了“一带一路”的结构性改革问题,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调整了中国资源的投放结构和投放方向,而且与“内循环”的战略构想完全一致。最重要的是,中国与世界,内外两个循环,相互衔接,互为支撑,中国经济搞好了,市场开放度提高了,世界市场的规模就放大了,对于世界商品的吸纳量就会上升,有利于世界各国渡过病毒疫情造成的经济危机,有利于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融合发展。

所以,在强调“内循环”的基础上看现在的“一带一路”,全球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潮要适当降温,中国资本应该转向消费性商品和生产资料的全球采购;中国有必要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吸纳更多的世界资本,允许并且欢迎世界资本分享中国市场的成长性。当然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政策也要采取一些断然措施,调整布局的重点,着力抓好消费市场的建设,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张;抓紧城市更新,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增加社会群体收入提高的机会,进一步夯实市场的基础,扩张市场基础规模。

综合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新变局的条件下,正在面临重组和调整的关键时刻。中国市场的事情做好了,等于世界市场的总规模扩张,这是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融合发展的关键,也是“一带一路”进行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世界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把握发展逻辑,寻求发展机遇,打破线性思维,从来都是地缘政治研究的使命,也是“一带一路”未来变革的重要方向。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全球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和疫情冲击之下,中国确立了“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策略。在这一策略之下,“一带一路”的未来发展需要考虑结构性的改革,其重点是回归到“共同市场的建设”,积极参与维持并做大全球市场的体量,同时保持开放度,主动成为世界大市场的一部分。

话题:



0

推荐

陈功

陈功

8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我是一位,没拿过特殊津贴的专家,之所以称为是“专家”,只是因为确实做了一辈子。我完全自学成才,跟任何中国的大学都没有关系,今后也不会有关系。我没有学生,也不靠学生关系。 我没有任何官方职务,立场完全中立。写过几本小书,每个字都是自己写的。没有得到过任何官方的资助和支持,但确实得到过大量官方资金。办法就两个,一个是拿知识劳动来交换,真有用的东西,自然有人拿钱来换,官方和企业都一样;另一个是每天只睡几小时,几十年如一日,做牛做马做出来的。 我只做一件事,就是现在的事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