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多年以前,我把老龄化的概念引入到中国公共政策领域,后来又加入了少子化的概念,这两个概念都是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影响深远的大事。现在的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老龄化的问题,独生子女政策也发生了改变,但对于少子化的概念,知道的人还非常少,因而对中国社会的实际危害和深度影响也愈发增大。

其实,少子化的定义较为模糊。“少子化”一词原为日文(日语:しょうしか),由于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发展快速的国家之一,国家开发程度较高,社会转型进入工商业的现象不仅明显而广泛,已婚家庭与生育面对紧张的工作环境时,常减退育儿的动机,并错过生育的机会,也因此较早面临少子化的问题,相关研究亦比较多。日本认为,子女减少的过程如果在持续中,胎儿诞生于世界的人类个体减少,并且形成一个长期趋势,就足以符合少子化的意义。

在日本有关少子化的研究中,少子化形成原因的研究最为多见,也容易理解。诸如两性关系无法顺利建立与维持,相信爱情的人越来越少,离婚率高企;一个国家若过晚实施人口控制,则会因为高人口密度的高压力,而造成反弹性的少子化;战后婴儿潮及其之前的世代设计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观念,吃掉了后代的资源,并让后代对未来失去信心;经济因素方面有经济成长趋缓、高失业率,因此育儿成本昂贵,特别是物价及房价上扬,造成更多人因为生活压力导致生育意愿低落;还有贫富差距以及教育因素等等。

在至为关键的少子化对社会的影响方面,难度明显较大,因而日本的研究成果也相对比较少了,主要集中在教育界,受少子化严重而衍生的现象有:并班、减班、并校甚至废校现象。在经济层面,日本注意到产业被迫必须转型,游戏软件业兴旺,但一般产业出现衰退。不过日本认为,少子化对于出版业的冲击程度不甚大,因为转型容易,但影响较大的是工商服务与军人、警察和公务界,这种影响未必反映在人数上面,而是素质。因为过少的新进人口,单位在人才甄选上必须“照单全收”。

大致来看,日本是对少子化警惕性最高的国家。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将新生儿减少视为严重社会问题,而决定采用系统性政策面对的国家。在日本,日本政府内阁目前不仅仅有全套的少子化对策,而且还有专责设置的“少子化担当大臣”,专门负责推动和执行政策。与日本对比,同样少子化问题严重的中国,则是完全另外一种情景了。

根据人口统计学标准,一个社会0-14岁人口占比15%-18%,就是“严重少子化”,15%以内是“超少子化”。目前日本的少儿人口比重约为13%,处于“超少子化”阶段。而根据中国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2010年0-14岁人口总量为2.2亿,占总人口的16.6%,已经处于严重少子化水平。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清楚的提醒中国人,中国是比日本还要严重的少子化社会,只是中国对此并不重视,有人甚至认为少子化是一个伪命题。

究竟什么是少子化?我在这里给出一个新的、清晰定义,少子化其实就是社会的幼龄化,社会各个领域表现的全面幼稚化(rejuvenation of population)。从这个定义看少子化,影响肯定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出人意料的正面影响也是存在的,但其中负面的影响,对社会原有秩序的挑战相对比较大。

少子化将会导致原有社会秩序、体系、规则、理念、传统的碎裂,产业失去方向,传统失去导向,而且由于这种现象隐含在创新、成长、突破、颠覆甚至革命的假象之下,很容易被盲目和无原则的赋予正面评价。

现在中国的服装业,受到少子化的影响,大量服装门店销售的款式和尺码都是针对青年族群的,衬衣和鞋子很难买到超过43号的,款式和样式也仅仅适合年轻人。甚至现在的中国老年人被迫也别无选择的要跟随年轻人的潮流节奏,成为年轻人的粉丝,甚至有7、80岁的老年人模仿年轻人的打扮和品味,让自己变成模特,号称时尚。

粉丝群体的影响和低俗化也引人关注,并且同样也是少子化的表现。前段时间,张国立和邓超都去参加了老艺术家李丁老先生的葬礼,这位老先生很受张国立和众多演员的尊敬,对于他的逝世大家也都是悲痛万分。本来参加葬礼是一件非常沉痛而庄重的事,但是因为邓超的到来,却引来了一大批粉丝,在葬礼中大喊大叫,在肃穆的葬礼中显得非常的不合时宜,也很不尊重逝者。这让内心已经非常沉痛的张国立顿时怒火中烧,当场就对着疯狂的粉丝怒喊“滚出去”,这让当时在场的邓超自己也感觉到十分羞愧。

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国现在的电影已经进入到一个涂脂抹粉的英雄时代。枪战片和战争片的扮演者,颠覆了通常的想象力,那些充满荷尔蒙味道的银幕英雄形象,由一些涂脂抹粉的小男生所扮演,装腔作势,令人瞠目结舌。至于“小鲜肉”等暧昧语言的大肆流行,也同样反映了少子化对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影响。实际上少子化带来的普遍幼稚化,将把整个社会拖下水,降低品质。

互联网和游戏本来就是少子化世界的精神支柱,现在看中国社会,基本就是互联网和游戏的大演绎。电梯里、地铁上,无数的少年沉浸在手机游戏里面,网瘾早已成了社会性的流行病,而微信在中国的商业成功,其实仅仅因为它是一款老少咸宜的手机社交游戏。这种游戏综合症,也早已渗透到了中国文化之中,什么三体世界,折叠城市,降维攻击,科幻片和科幻语言早已从儿童玩具中走出来,渗透进了广泛的文化领域,甚至伴随着人们长大并且继续保有。从信息社会的角度来看,因为少子化的影响,中国人将会成为世界上最易控制的族群,只要你能不断开发出供他们玩乐的游戏就可以,反正他们什么都信,始终无法走出人生的游戏。

现在的中国,低能高配是普遍现象,这是少子化决定的。少子化带来的幼稚和低龄现象,很难催生出成熟而专业的职业人士,相反情绪化的、极易走极端的年轻人却满街都是,让人无法选择,只能择其善者而用之,造成环境性的低品质。在这样的社会里面,少子化导致的幼稚甚至严重影响到成熟的族群。很多人在用各种方式告诉老年人,你要跟上,如果你不懂现在社会的这些新鲜玩意儿,你就没法活下去。于是,中国的老人不看书、不思考却热衷于玩微信,玩视频,玩无人机,他们害怕自己在“玩法”上的落伍,力图让自己像年轻人一样。即便保持不来身体的年轻,也要保持心态的年轻。渐渐的他们失去了自我,纷纷成为了各种油腻妄想症的患者。

从一般的逻辑来看,克服少子化冲击的主要方法是阶层屏障。细腻的阶层划分造成财富分配的问题,但同时也阻碍了城市化和少子化负面影响的辐射。不过问题在于,与欧洲不同的是整个亚洲都缺乏细腻的阶层划分以及有效的阶层教育,这样一来,急速的城市化以及往往相伴相生的少子化,就为社会环境留下了巨大祸患和潜在的不稳定。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世间万事就是这样,真正的大事,都是那种在潜移默化之间,折磨你、改变你、消化你的事情。你很难察觉这样的事情,但你的世界在不经意之间已经面目全非。少子化对于中国,就是这样静悄悄发生中的大事。

话题:



0

推荐

陈功

陈功

8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我是一位,没拿过特殊津贴的专家,之所以称为是“专家”,只是因为确实做了一辈子。我完全自学成才,跟任何中国的大学都没有关系,今后也不会有关系。我没有学生,也不靠学生关系。 我没有任何官方职务,立场完全中立。写过几本小书,每个字都是自己写的。没有得到过任何官方的资助和支持,但确实得到过大量官方资金。办法就两个,一个是拿知识劳动来交换,真有用的东西,自然有人拿钱来换,官方和企业都一样;另一个是每天只睡几小时,几十年如一日,做牛做马做出来的。 我只做一件事,就是现在的事情。

文章